注射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要刺激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这种抗体的产生,标志着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和抗御能力,人就不会得乙肝了。 注射乙肝疫苗必须按照0、1、6方案实施,即注射***针后一个月时,打第二针;六个月后打第三针,一共要打三针。注射***针后,机体进入感应阶段,疫苗作为小剂量的特异性抗原进入人体,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细胞,这期间大约30%~50%的人会出现表面抗体;注射第二针后,进入效应阶段,表现为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增强,这一阶段,大约80%~90%的人会产生表面抗体;注射第三针后,进入加强阶段,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处于最佳状态,大约90%~95%的人可以出现表面抗体,第三针打完2~3周后,抗体滴度达到高峰,之后滴度逐渐下降,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一般乙肝疫苗保护的时间都在5年以上,由于个体差异较大,要求有抗体形成者,也需每年检查一次乙肝“两对半”,观察表面抗体是否消失,如果消失,还需再次注射。 影响表面抗体滴度的因素有: 1. 母亲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如果母亲已有表面抗体形成,婴儿接种疫苗后,效果最好,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如果母亲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为阳性,或是母亲本人就是乙肝,婴儿产生抗体的滴度就会较低;如果母亲是乙肝“大三阳”,产生抗体最差。 2. 年龄越大,产生抗体的概率就越小,女性对疫苗的应答明显高于男性。 3. 疫苗中含有前S蛋白的,抗体产生好。 4. 患有艾滋病、营养不良、肿瘤、应用免疫抑制剂、血液透析、大量饮酒者,抗体产生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