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荣耀 | 贾继东教授荣膺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APASL 2025)Okuda-Omata杰出贡献奖
原文刊发于《中华肝脏病杂志》
1993年起,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006-2012年,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1999-2022年,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 2009-2010年, 任亚太肝病学会主席 2013-2016年, 任国际肝病学会主席 《中华肝脏病杂志》第4~6届名誉总编辑、JCTH执行副主编
发表同行评议论文500余篇 中国专利4项及国际专利5项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次,多次荣获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以及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奖项 贾继东教授及其团队在乙型肝炎病毒、肝纤维化、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领域多次突破性发现并进行了前沿报道,同时还建立了新病理评估标准并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多次牵头或参与了国内外重大指南的制定,并作为唯一一位中国代表参与了WHO的HBV指南制定 (2015及2024年) 牵头在全国30个省市的60个二三线城市举办了乙肝防治技术基层培训班 积极参与肝炎病毒的防治与宣传教育工作
2025年3月26—30日,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在北京召开。28日,中国国家会议中心迎来了激动人心的开幕式和颁奖典礼。颁奖典礼由APASL 2025主席魏来教授、伊斯坦布尔Necati ORMECI教授主持并为获奖专家颁发荣誉奖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华肝脏病杂志》第4~6届名誉总编辑、JCTH执行副主编贾继东教授获得了APASL 2025 Okuda-Omata杰出贡献奖,这也是该学会在本领域的最高奖项,贾教授成为APASL历史上该奖项的第5位获得者。
APASL是全球领先的致力于肝病研究和治疗的学会之一,其组织的一年一次的学术年会是亚太地区肝病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大会。作为APASL的最高荣誉奖项,“Okuda-Omata杰出贡献奖”旨在表彰在肝病学领域做出杰出科学贡献的个人。该奖项授予具有杰出社会服务历史和领导能力的、对国内和国际肝病学领域的其他人产生积极影响的个人。
贾继东教授在会议期间接受了《中华肝脏病杂志》等国内知名媒体的联合访谈。在访谈中,贾教授谈到了亚太肝病学会奖项设立的意义与获奖感受、中国在肝病防治领域的发展与成就、我国基层肝病防控工作的挑战与提升建议、学术期刊作为研究内容载体的重要性、重视肝病临床医生的培养、世界卫生组织“2030目标”与目前实际行动现状等诸多问题。《中华肝脏病杂志》精选了部分访谈内容,以飨读者。 ——记 者:
贾教授,您好。首先热烈祝贺贾教授获得了亚太肝病学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这个奖项对肝病学界来说意义非凡。当您得知自己获这个奖的时刻,您觉得您当时的心情怎么样?这个奖对您个人和您的研究工作来说有什么意义?
——贾继东教授: 首先,当听到获奖消息的时候,我肯定是非常开心的。作为世界上三大肝病学会(美国肝病学会、欧洲肝病学会、亚太肝病学会)之一,亚太肝病学会设立的国际性学术奖项。因为代表了业界的认可,来自亚太地区各个国家最权威的专家委员会通过集体投票,这种认可对我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我的第一反应是很开心、很高兴。
同时,我相信这个奖项是属于我们中国肝病学界的,庄辉院士一直谦虚而低调,去年他获得了这个重要奖项,极大鼓舞了我国的肝病学者。我也非常感谢包括魏来教授、徐小元教授、尤红教授等国内专家在奖项资料筹备工作中给予的积极帮助。作为亚太地区的奖项,首先得到了国内专家的支持和积极推动。所以我觉得很开心,要感谢大家。
这个奖的设置是对学者长期贡献的认可,对我来说是总结性的。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我还是我,所以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奖励的意义。一定要冷静地看待、正确地对待,一切过往皆是序章。今后还有更高的高度得我们去攀登,期望也有一天会有更多的学者在更大的舞台取得更高的成就。
——记 者: 我们知道,贾教授您曾经担任亚太肝病学会以及国际肝病学会的主席,能否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年来我国肝病学界和亚太地区乃至国际肝病学界取得了哪些进步?以及对未来我国肝病领域的工作进行展望?
——贾继东教授: 客观地说,几十年前,我们的整个肝病学界的学术水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亚太肝病学会在1978年成立,主要是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台湾的顶级专家组成,并逐渐发展。我接触到亚太肝病学会是于1994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王宝恩教授带着博士刚毕业一年的我参加亚太肝病学会的会议。从此打开了眼界,也感受到了我们的差距。
从那以后,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成就不断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这些年来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在“十一五”重大传染病专项支持以后,成了一个转折点。我们能够系统地做临床研究。除了看病还有条件搞研究,做到学而思、思而学。将经验和证据上升到理论。得到了很大的进步。逐渐做研究多了起来,在国际上发表文章多,无论质和量都上了一个台阶,中国肝病学界在国际上的声音就多了。
目前的这个阶段,我国科研水平逐渐更注重质的提高。这也是我们能在国际社会立足的原因。庄辉院士曾欣慰地表示这些年我们的临床研究水平能够很大提升,2010年我们在北京召开的亚太肝病学会年会就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学术的发展之上,为我国肝病领域科研在国际社会立足得到了有力的支撑。
随后便是更加紧密地国际合作。知识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这几十年我们参与的国际交流多了起来,邀请国际专家前来互相了解。我们自己也有了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所以我今天能获得这个奖项,实际上是对于我们中国肝病学界的一种认可,也是学界全体水平提升的体现。
当年就在这里(国家会议中心),2010年在中国大陆第一次举办这个会议,我当时是亚太地区主席,会议办得非常成功。当时4500左右的代表有3000多位来自境外,从此之后亚太肝病学会的规模、层次、影响力逐渐上升。我们也会积极参加其他国家举办的会议。侯金林教授、魏来教授都在这个过程中为此作出了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从我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到后来打开大门,我们不仅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我们逐渐也在创造一个精彩的世界。
——记 者:
贾教授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办刊人,作为《中华肝脏病杂志》、JCTH乃至很多国际、国内知名期刊的总编、副总编和顾问。能否请您谈谈国内的学术期刊如何更好地在国际舞台发挥作用?从而更好地发出中国肝病界的好声音。
——贾继东教授: 一方面,我认为,杂志是记录和传播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文字记载,人类的智慧将无法传承。同样,没有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研究成果也难以广泛传播和被认可。无论是临床经验还是基础研究,都需要以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不仅有助于个人总结和反思,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源。在提高中文和英文杂志的国际影响力方面,提高杂志的内容质量是关键。必须严格把关,确保发表的文章真实可靠,避免造假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学术界树立良好的口碑。为了提升中文杂志的影响力,需要吸引更多的国际稿源。可以通过加强与国际知名期刊的合作,增加国际作者的比例,从而提高杂志的国际知名度。鼓励和支持国内优秀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办刊要以学术为本,以质量为主。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期刊上,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性。总之,我认为办好高水平的中文和英文杂志是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界话语权的重要举措。通过严格把关质量、吸引国际稿源、培养本土作者以及坚持学术为本的办刊理念,可以有效提高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记 者:
我们的读者反映,经常听您的讲座,您常说年轻人“拜名师、读名著、勤实践、善思考”启发了很多年轻的肝病学者。今天这个契机,结合您自身体会,请再说一说,您对我国青年肝病学者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建议?
——贾继东教授: 给青年学者的建议是,首先,自身要有一个内驱力,一个人要主动想学习、想提高。第二要相信通过努力,经历付出是可以有收获的。第三要相信天道酬勤。进步需要有系统的方法。有目标、有恒心、有毅力,有意识地找自己的短板,如今学习条件优渥,可以提前做好规划。第四就是要重视交流的机会,向同行交流和学习,自己闷头琢磨不如听一次好课。建立教科书之外的知识体系,不断通过制定、执行自己的规划来提升自己。最后,建议青年的学者了解一些历史,尤其是肝病领域的历史,很多老前辈留下的宝贵经验和体会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中华肝脏病杂志》、JCTH、《肝博士》编辑部和贾继东教授合影
本文为《中华肝脏病杂志》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其他媒体、网站、公众号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本刊编辑部获得授权,并在文题下醒目位置注明“原文刊发于《中华肝脏病杂志》,卷(期):起止页码”。谢谢合作!
|